4702人加入学习
(111人评价)
《计算机及网络应用基础》
价格 免费
音频听课 手机端支持一键听课 (试一试)

osi七层:

应用层:是开放系统体系结构的最高层

表示层:是为异种主机通信提供一种公共语言,

会话层:提供两个互相通信的应用进程之间的会话机制,即建立,组织和协调双方的交互

传输层:向用户提供可靠的,透明的端到端的数据传输,以及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

网络层:通过网络连接交换传输层实体发出的数据,使得高层的设计考虑不依赖数据传输,设备主要有路由器和网关

数据链路层:主要功能是在物理层提供的比特服务基础上,在相邻结点之间提供简单的通信链路,传输以帧为单位的数据,同时还负责数据链路层的流量控制,差错控制

物理层

[展开全文]

OSI模型,清晰分开了服务,接口,协议

七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传输层向上:端到端

传输层向下:实体(路由器等)之间的通信

通信子网

[展开全文]

OSI七层模型:
    物理:控制传输媒介的物理特性
    数据链路:在相邻接点传输以帧为单位的数据
    网络:
    传输:
    会话:
    表示:
    应用:

TCP/IP四层模型:

[展开全文]

网络参考模型是为了规范和设计网络体系结构提出的抽象模型,具有代表性的参考模型有: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

为了更大范围的共享资源和通信

osi参考模型定义了开放系统的层次结构和各层所提供的服务

  osi参考模型清晰地分开了服务、接口和协议

服务描述了每一层的功能

接口定义了某层提供服务如何被高层访问

协议是每一层功能的实现方法

通过区分这些概念,osi将功能定义与实现细节分开,使它具有普遍的适应能力

osi参考模型本身不是网络体系结构

按照定义,网络体系结构是网络层次结构和相关协议的集合

osi参考模型并没有精确定义各层的协议,没有讨论编程语言、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用户界面,只描述了每一层的功能

七个层次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特点:

每个层次的对应实体之间都通过各自的协议通信

各个计算机系统都有相同的层次结果

不同系统的相应层次有相同的功能

同一系统的各个层次之间通过接口联系

相邻的两层之间,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同时上层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

2.2.2物理层(physical layer)

是osi的最低层,是整个开放系统的基础。

物理层保证通信信道上传输“0”和“1”二进制比特流,用以建立、维持和释放数据链路实体间的连接

不是指的物理传输介质,是介于数据链路层和物理传输介质之间的一层,是Osi参考模型的最底层,起着数据链路层到物理传输介质之间的逻辑接口的作用

提供物理连接服务、物理服务数据单元服务

顺序化服务

物理层协议被设计来控制传输媒介,规定传输媒介本身及与其相连接接口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过程特性。以提供传输媒介对计算机系统的独立性

2.2.3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其主要功能是在物理层提供的比特服务基础上,在相邻结点之间提供简单的通信链路,传输以帧为单位的数据,同时还负责数据链路的流量控制、差错控制

加强物理层原始比特流的传输功能,建立、维持和释放网络实体之间的数据链路连接,使之对网络层呈现为一条无差错通路

数据链路层基本任务就是数据链路的激活、保持、去活,以及对数据的检错与纠错

数据链路层传输单元是帧,将数据封装在不同的帧发送,并处理接收端送回的确认帧

协议不同,帧长短和分界也有差别,必须对帧进行定界

一般在帧的开头和结尾附加特殊的二进制编码产生和识别帧界

相邻结点之间的数据交换应保证帧同步和各帧的顺序传送,对损坏、丢失、和重复的帧应能进行处理,过程对网络层应该是透明的

差错检测采用奇偶校验和循环冗余码检测

丢失帧或重复用序号检测

错误后的修复靠反馈重发机制完成

数据链路层必须保证相邻结点之间发送和接收速度的匹配,也就是流量控制

把不可靠的变成可靠的传输给网络层

ieee  802.3数据链路层两个子层

逻辑链路控制(logical link control llc)

介质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 mac)

常见 的产品

网卡网桥modem

2.2.4网络层(network layer)

完成对通信子网的运行控制

通过网络连接交换传输层实体发出的数据,使得高层的设计考虑不依赖于数据传送技术和中继或路由,同时也使数据传送和高层隔离

网络层提供交换和路由功能,以激活、保持和终止网络层连接

为了在一条数据链路复用多条网络连接,多采用异步复用技术,包括逻辑信道和虚电路

网络层把高层发来数据组织成分组在子网结点之间交换传送,交换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就是选择路径

0.1路径固定不变(通过静态路由表实现)

0.2根据负载情况动态变化

2.2.5传输层tranport layer

向用户提供可靠的、透明的端到端的数据传输,以及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机制

网络硬件技术的任何变化对高层都是不可见的,会话、表示、应用层的设计不考虑底层硬件细节

是第一个事实上的端到端的层

传输层可能提供一条无差错按顺序的端到端连接,不保证顺序的独立报文传输,多目标广播与组播

传输连接在两端进行流量控制,以免高速主机发送的信息流淹没低速主机

传输层以下的功能层协议都是通信子网中的协议

2.2.6会话层(session layer)

提供两个互相通信的应用进程之间的会话机制,建立、组织和协调双方的交互(interaction)

,并使得会话同步

会话、表示、应用层构成开放系统的高三层,对应用进程提供分布处理、会话管理、信息表示、修复最后的差错等

担负应用进程的服务要求,主要功能是对话管理、数据流同步和重新同步。

服务之一是管理对话,除单程对话外,可以允许双程同时对话或双程交替对话

另一个服务是控制两个表示层实体间的数据交换过程,如分界、同步等。提供一个同步点机制,可使通信会话在通信失效时从同步点继续恢复通信

提供了隔离功能,即用户要求在数据积累到一定数量前,不把数据传送到目的地,在某一点前或一个合法的进程之后所到达的数据都是无意义的

2.2.7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为异种主机通信提供一种公用语言,以便能进行互操作

定义了一种抽象语法(ASN.1)及其编码规则,

提供执行会话层服务手段

提供描述数据结构的方法

管理当前所需的数据结构集

完成数据的内部格式与外部格式间的转换

为了提高通信效率(压缩/解压缩)、增强安全性(加密/解密)等数据语法转换

2.2.8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是开放系统体系结构的最高层,这一层的协议直接为应用进程提供服务

是管理开放系统的互联,系统启动、维持和终止,保持进程间建立连接所需要的数据记录,其他层都是为支持这一层的功能存在

一个应用是由一些合作的应用进程组成,这些进程根据应用层协议相互通信

在实现多个系统应用进程通信同时,完成一些列业务处理所需的服务

osi低三层属于通信子网,涉及为用户间提供透明连接,主要以每条链路(hop-by-hop)为基础,在结点间的各条数据链路上通信

由网络层来控制各条链路上的通信,但依赖于其他结点的协调操作

高三层属于资源子网,主要涉及保证信息以正确可理解的形式传送

传输层是高三层和低三层之间的接口,是第一个端到端的层,保证透明的端到端连接,满足用户的服务质量要求,向高三层提供合适的信息形式

 

网络终端协议(TELNET),实现远程登录功能

文件传输协议FTP,用于交互式文件传输

网络新闻传输协议NNTP,为用户提供新闻订阅功能

域名系统DNS,负责机器名字到IP地址的转换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负责网络管理

路由信息协议RIP/OSPF,负责路由信息交换

 

 

 

 

 

 

 

 

 

 

 

 

 

 

 

 

 

 

 

 

 

 

 

 

 

 

 

 

 

[展开全文]

1.传输介质

2.连接对象、连接介质

3.远程通信、资源共享

[展开全文]

OSI参考模型具有七个层次,自底向上的七个层次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该模型的特点 每个层次的对应实体之间都通过各自的协议通信; 各个计算机系统都有相同的层次结构; 不同系统的相应层次有相同的功能; 同一系统的各层次之间通过接口联系; 相邻的两层之间,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同时上层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

[展开全文]

授课教师

计算机及网络应用基础

课程特色

PPT(29)
视频(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