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第二代计算机跨越1958-1964年
第三代计算机跨越时代1965-1970年体积小功耗低性能高
第四代跨越时代1971年至今
计算机分类 电子模拟计算机 电子数字计算机 模拟数字混合计算机
计算机特点 1.自动控制能力 2.高速运算能力 3.计算精度高 4.可靠性 5.超强的记忆力 6.逻辑判断能力 7.通用性强
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第二代计算机跨越1958-1964年
第三代计算机跨越时代1965-1970年体积小功耗低性能高
第四代跨越时代1971年至今
计算机分类 电子模拟计算机 电子数字计算机 模拟数字混合计算机
计算机特点 1.自动控制能力 2.高速运算能力 3.计算精度高 4.可靠性 5.超强的记忆力 6.逻辑判断能力 7.通用性强
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在属性对话框中选择屏幕保护程序选项卡
屏幕分辨率选择指定图案,
科学计算:数值计算,是计算机最早应用领域
信息处理:数据处理,对象:非数值数据:文字、图像、
二进制编码 cpu包括控制器和运算器两部分组成
运算器可以逻辑运算和加减乘除
word:
功能:文字编辑、校对,格式编排、图文处理等
常用工具:
系统工具、系统附件
1:用户必须以管理员身份登陆进入才能使用系统还原功能
2:系统发生故障用户需要自己创建还原点
3:
1、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2、特点:
1)采用冯-诺依曼体系
2)电子管为主要元器件、体积庞大、运算速度低
3、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1)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年
旗舰特征:主元器件为电子管、内存为磁鼓、外存为纸带、卡片和磁带等
特点:体积大、耗电多、性能低、成本高
(2)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年
器件特征:主元器件为晶体管、内存为磁芯、外存为磁盘和磁带等
特点:体积大、功耗较低、性能低、应用领域拓宽
开创了计算机处理文字和图片的新阶段
(3)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1970年
器件特征:元器件为小、中规模集成电路,内存为半导体存储芯片
特征:体积小、功耗较低、性能高、应用领域转化为信息处理
计算速度已达到每秒100万次以上
(4)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年至今
器件特征:主元器件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内存为半导体集成电路、外存为磁盘、光盘
计算机发展进入网络化时代
微型计算机诞生
数据是经过处理的
世界第一台计算机enlac于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1.采用;冯诺依曼体系.
2.电子管为主要元器件,体积庞大,运算速度低.
1.1.1计算机发展史
诞生时间:1946年
诞生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特点:1.采用冯.诺依曼体系
2.电子管为主要元器件、体积庞大、运行速度低。
2.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计算机网络基础:形成与发展。
设计模板的设计
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组成
最小单位 位bit,一个字节(B)8位基本单位:字节
计算机的诞生时间:1946年
诞生地点: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特点:采用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特点:体积大、耗电多、性能低、成本高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
特点:体积大、功耗较低、性能低、应用领域拓宽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1970)
特点:体积小、功耗较低、性能高、应用领域转化为信息处理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年至今)
特点:主元器件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内存为半导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其核心是微处理器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基础,向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和个性化的发展方向
2.计算机的分类
1.按照处理书记方式额不同分类1)电子模拟计算机2)电子数字计算机3)模拟数字混合计算机
2.按计算机性能分类
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工作站和服务器等
第一章第3讲,还需要再看
图表概念:坐标系,刻度,附加信息。
图表类型:柱形图,折射图,饼图。 创建过程:选择图表类型,源数据,设置图表选项,制定图表插入位置。
操作:编辑,打印。
计算机应用基础:1、针对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