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的的记忆能力来源于超大的存储容量
超强的的记忆能力来源于超大的存储容量
存储程序原理
1,计算机有两个系统组成: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2计算机硬件系统结构有:冯.诺依曼系统结构,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6个组成。
3,计算机软件系统:指令,程序,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定义,软件分类5个组成。
4,目前台式机,笔记本电脑指令执行方式为并行执行。
5,1946年美籍匈牙利人冯.诺依曼提出了“存储程序原理”,奠定了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等技术基础。
看书,看课件,实际操作。结合操作巩固理论
2、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1)计算机系统
硬件系统———主机1、CPU——运算器、控制器
2、内存包括:随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高速缓冲存储器
硬件系统——外部设备——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面议
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
外存:软盘、硬盘、光盘、闪存
网络设备:网卡、调制解调器等
软件——系统软件——操作系统:Windows、Unix、Linux
语言处理程序:C、pascal、VB等
实用程序:诊断程序、排错程序等
应用软件:办公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
计算机工作原理
1、指令、指令系统、程序
2、计算机工作过程、计算机执行方式分类
指令:计算机能够设别的“命令”
指令系统:计算机能识别的所有指令的集合
程序:为实现某种操作,按一定逻辑顺序组织在一起的指令序列
计算机工作工程:执行程序的过程,实现编制好的程序在操作系统的统一控制下内存器,然后由CPU按照其在内存中的存放位置,依次取出并执行,执行结果再由输出设备送出。
指令执行过程:取指令、分析指令和执行指令
指令执行方式分类:顺序执行、并行执行。
存储程序原理的主要特点:
存储程序原理:必须事先编制好程序,将程序和数据存放到计算机存储器中,计算机在程序的控制下一步一步执行程序指令处理,完成相应的操作,
程序由指令组成,指令和数据都用二进制表示
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组成
计算机由五大部件组成,运算器是计算机的主体。
计算机系统硬件及功能
主机
硬件系统的核心,包括中央处理器、存储器、总线和输入/输出接口;
外部设备:通脱输入/输出接口以外设总线与主机相连的设备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计算机分类:
1.处理方式不同:电子模拟,电子数字,模拟数字混合
2.性能分类: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工作站,服务器
3.适用范围:通用 & 专用
计算机诞生时间:1946年
计算机诞生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计算机发展史
1946年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特点:1.采用冯诺依曼体系 2.电子管为主要元器件 体积庞大 运算速度低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年 体积大耗电多性能低成本高
第二代晶体计算机;1958-1964 体积大功耗较低性能低应用领域拓宽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1970体积小功耗低性能高应用领域转化为信息处理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至今.主元器件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内存为半导体集成电路.外存为磁盘光盘
学习方法
1.会学习
2.讲实践
3.黑箱原理
4.培养兴趣
5人人为我师
6.看书 看课件 上机操作相结合
计算机
公式与函数计算
采用PowerPoint制作的电子幻灯片称为电子演示文稿。
计算机组成:主板、中央处理器、内存储器
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其他(绘图仪、耳机、音箱等)
计数制: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
第一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1、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诞生、四代计算机、微型计算机发展、新一代计算机的发展
2、计算机的分类方法:处理数据方式分类、使用范围分类、规模和处理能力分类
3、计算机的特点:自动控制、高速运算、记忆、精度、逻辑判断、通用性
4、计算机的主要用途:科学计算(数值计算)、数据处理(信息处理)、自动控制、计算机辅助系统、人工智能、网络、多媒体
5、信息概念:数据、信息、信息处理、信息系统
一、计算机的诞生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1)诞生时间:1946年
(2)诞生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3)特点:1、采用冯.诺依曼体系
2、电子管为主要元器件、体积庞大、运算速度低。
二、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1)跨越时代:1946-1957年
(2)器件特征:主元器件为电子管;内存为磁鼓;外存为纸带、卡片和磁带等
(3)特点:体积大、耗电多、性能低、成本高
(4)主要标志:
-1确立模拟量可变化为数字量进行计算,开创了数字化技术的新时代。
-2形成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即冯.诺依曼体系
-3确定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
-4首次使用阴极射线管CRT作为计算机的字符显示器。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1)跨越时代:1958-1964年
(2)器件特征:主元器件为晶体管;内存为磁芯;外存为磁盘和磁带等
(3)特点:体积大、功耗较低、性能低、应用领域拓宽
(4)、主要标志:
1、开创了计算机处理文字和图形的新阶段。
2、系统软件出现了监控程序,提出了操作系统的概念;
高级语言开始出现并使用,FORTAN、COBOL等。
(4)、出现了通用机和专用机之分,鼠标开始使用。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1)跨越时代:1965-1970年
(2)器件特征:主元器件为小、中规模集成电路;内存为半导体储蓄芯片
(3)特点:体积小、功耗较低、性能高、应用领域转化为信息处理
(4)主要标志:
1、运算速度已到达每秒100万次以上
2、操作系统更加完善出现分时操作系统。
3、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出现,可开发复杂软件。
4、序列机的推出,解决了“硬件不断升级、软件相对稳定”矛盾。
5、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和小型机的分类明显。
第四代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1)跨越时代:1971年至今
(2)器件特征:主元器件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内存为半导体集成电路;外存为磁盘、光盘。
(3)主要标志:
1、操作系统不断完善,软件开发成为新兴行业
2、计算机应用和更新迅猛发展,产品覆盖各种机型。
3、计算机的发展进入了网络化时代。
4、微型计算机诞生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微型计算机是第四代计算机的典型代表。微型计算机简称微机,也称个人计算机或PC机。
其核心是微处理器,采用冯.诺依曼体系。
标志:人类社会进入了大众化普及应用计算机的新时代。
代表性设备:Intel 4004、800芯片。
发展趋势:体积更小巧,性价比更高的微型化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1、计算机的发展伴随着制造处理芯片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2、摩尔定律
3、发展趋势: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向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计算机的分类
1、按处理数据方式的不同分类
(1)电子模拟计算机
(2)电子数字计算机
(3)模拟数字混合计算机
2按计算机性能分类
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工作站和服务器等。
3、按适用范围分类、
(1)通用计算机
(2)专用计算机
计算机的特点
1、自动控制能力
2、高速运算能力
3、计算精度高
4、可靠性
5、超强的记忆能力
6、逻辑判断能力
7、通用性强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1)科学计算
(2)信息处理
(3)自动控制
(4)计算机辅助系统
(5)人工智能
(6)计算机网络
(7)多媒体技术
3、信息处理
使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的过程,包括数据的采集、输入、输出、存储、编辑、统计、输出等。
4、信息系统
完成对数据一系列处理的系统
人事管理系统、宾馆信息管理系统等
5、信息技术
涉及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传感技术等;
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标志,渗透到各种传统技术中,并形成了多种边缘学科。
物质,能源,信息成为人类社会的3个基本要素。
1、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是人才综合素质的基本组成要素之一
2、是培养新型工业化人才的必备知识
3、理论知识占40%、操作技能
计算机系统:硬件、软件
主机:包括中央处理器、存储器、总线和输入输出接口
外部设备:通过输入、输出接口与主机相连的设备
1K=1024B
1M=1024K
1G=1024M
1T=1024G
存储器:存储程序和数据的部件
存储最小单位:位
存储最基本单位:字节
计算机处理数据的基本单位:字
字长:计算机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32位、64位
选这文件
诞生时间:1946年,
上档键 Shift键+输入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