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计划
50478人加入学习
(1224人评价)
《计算机应用基础》
价格 免费
音频听课 手机端支持一键听课 (试一试)

第一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主讲: 李娟  讲师

主要有:

1.1、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1.2、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1.3、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1.4、微型计算机的组成

 

1.1、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包括:

 1.1.1、计算机发展史包括(计算机的诞生、四代计算机、微型计算机发展、新一代计算机的发展)注:4个统考知识点。

1、计算机的诞生: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注特点:采用冯 诺依曼体系。电子管为主要元器件、体积庞大、运算速度低)。

2、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1)跨越时代:1946—1957

2)器件特征:主元器件为电子管;内存为磁鼓;外存为纸带、卡片和磁带等。

3)特点:体积大、耗电多、性能低、成本高;

4)主要标志:(数字量进行计算、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即冯 诺依曼体系、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使用阴极射线管CRT作为计算机的字符显示器)。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1)跨越时代:1958—1964

2)器件特征:主元器件为晶体管;内存为磁芯;外存为磁盘和磁带等。

3)特点:体积大、功耗较低、性能低、应用领域拓宽

4)主要标志:(进行计算机处理文字和图形、出现了监控程序及操作系统的概念、出现高级语,FORTRAN、COBOL等、出现了通用机和专用机之分,开始使用鼠标)。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1)跨越时代:1965—1970

2)器件特征:主元器件为小;中规模集成电路;内存为半导体存储芯片。

3)特点:体积小、功耗较低、性能高、应用领域转化为信息处理;

4)主要标志:(运算速度每秒100万次以上、出现分时操作系统、出现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可开发复杂软件、序列机推出。机子分类)。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1)跨越时代:1971年至今

2)器件特征:主元器件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内存为半导体集成电路;外存为磁盘、光盘。

3)主要标志:(进入网络化时代、微型计算机诞生)。

3、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微型计算机是第四代计算机的典型代表。简称危机,也称个人计算机或PC机。

核心是微处理器,采用 诺依曼体系。

代表性设备:Intel  40048008芯片。

4、新一代计算机的发展:

处理芯片技术不断发展。

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  摩尔(Gordon Moore))

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向巨型化(计算速度更快、存储容量更大、处理功能最强、系统更加稳定可靠)。微型化(计算机的体积更加小巧、性价比更高、处理能力更能满足个性化应用需求、软件更加丰富)。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和个性化(体系结构等)的方向发展。

1.1.2、计算机分类包括:注:3个统考知识点)。

1、按处理数据方式的不同分类:

1)电子模拟计算机。

2)电子数字计算机。

3)模拟数字混合计算机。

2、按计算机性能分类:

巨型机(适用科学计算和军事应用、股票分析等),大型机(适用科学计算和大型企业管理,银行等),小型机(适用中小型单位),微型机(使用家庭、个人、企业的一般员工),工作站(适用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等领域),服务器等。

3、按使用范围分类:

1)通用计算机(科学计算、工程设计、数据处理)。

2)专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方式、计算机的性能分类和使用范围分类)。

1.1.3、计算机的特点包括:(注:7个统考知识点。)

1)自动控制能力(存储程序)

2)高速运算能力(数据处理)

3)计算精度高(处理字长有关)

4)可靠性(硬件无故障、时间无误差,时间越来越长)

5)超强的记忆能力(来源于内存储容量外存储容量)

6)逻辑判断能力(与程序的描述有关)

7)通用性强(与可编程性有关)

1.1.4、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包括:(注7个统考知识点)

1)科学计算(数值计算)( 速度、精度、存储容量的可靠性要求高)

2)信息处理(数据处理)(数据量大、核实要求限制)

3)自动控制(自动化、实时性、准确性)

4)计算机辅助系统(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5)人工智能(专家系统,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机器人等)

6)计算机网络(共享、传递、交换、传播等、综合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实现资源共享)

7)多媒体技术(交互技术能力、处理能力、媒体设计等)

1.1.5、信息的基本概念包括:(注5个统考知识点)。

1、数据(客观事物属性表示:信息的载体)数据是指能够存储在计算机中并为计算机处理符号的总称。

2、信息:(信息是各种事物变化的特征的反映)

特征:

可扩充性

可传递性

可共享性

可处理性

时效性等

两者的区别:

信息是经过处理的、有用的数据。

数据是客观事物属性的表示,是未经处理基本素材

3、信息处理(处理的过程、包括数据的采集、输入、输出、存储、编辑、统计、输出等)

4、信息系统(完成对数据一系列处理的系统、人事管理体系、宾馆信息管理系统等)

5、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涉及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传感技术等涉及面广。

微电子技术为基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标志,渗透到各种传统技术中,并形成了多种边缘学科。

物质、能源、信息成为人类社会的3个基本要素。

 

 

 

[展开全文]

|①使用功能区命令设置段落对齐。操作步骤:
目录
1)选定要设置缩进段落,或将插入点移入要缩进段落。
2)选择使用“段落”组命令。
笔记
|②使用“段落”对话框设置段落对齐。操作步骤:
|1)选定要设置缩进段落,或将插入点移入要缩进段落。
 

[展开全文]

1.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是人才综合素质的基本组成要素之一

2.是培养新型工业化人才的必备知识

学习方法:

1.会学习

2.讲时间

3.黑箱原理

4.培养兴趣

5.人认为我师

课件,教材相结合

1.看书,看课件,上机操作相结合

2.缺一不可

3.理论知识占40%,操作技能占60%

[展开全文]

计算机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

[展开全文]

1.计算机工作原理:指令,指令系统、计算机工作过程为执行程序的过程,实现编制好的程序在操作系统的统一控制下送入内存器,然后由CPU根据内存位置,依次取出。指令执行方式的分类有,顺序执行,并行执行

2.冯.诺依曼结构计算机,存储程序原理为技术基础。

[展开全文]

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时间1946年,

[展开全文]

1.计算机的诞生ENIAC于1946年美国宾西尼亚大学诞生采用冯.诺依曼体系。电子管为主要元 器件,体积庞大,运算速度低。

2.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鼠标开始使用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1970运算速度达每秒100万次以上,内存为半导体储存芯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内存为半导体集成电路外村为磁盘、光盘,微型计算机诞生

3.微型计算机的发展:核心为微处理器,采用冯.诺依曼体系。摩尔定律,向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4.计算机的分类:电子模拟计算机、电子数学计算机、模拟数字混合计算机。

根据计算机性能分类为巨型机(军事应用)、大型机(经济,科学计算,银行工作)、小型机(各企业)、微型机(私人使用,PDA等)、工作站(图像处理)和服务器(各种各类的服务,文件服务器等)

根据适用范围分类:通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等)、专用计算机(处理特殊应用需求,大型医疗诊断仪器,比较简单)

5.计算机特点:自动控制能力、高速运算能力、计算精度高、可靠性、超强的记忆能力、逻辑判断能力、通用性强。

6.信息的基本概念:

数据:人们处理客观事物的表示是信息的载体。

信息:客观世界中各种书屋变化特征的一种反应。可扩充、可传递、可共享、可处理、有时效性。

信息是经过处理的有用的数据。数据是未经处理的基本素材

人类社会的三个基本要素为:物质、能源、信息。

[展开全文]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1、计算机的诞生

(1)诞生时间:1946年

(2)诞生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3)特点:

  1. 采用冯.诺依曼体系
  2.  电子管为主要元器件,体积旁大

2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1、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跨越时代:1946-1957

2、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跨越时代:1958-1964

3、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跨越时代:1965-1970

4、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跨越时代:1970年至今(微型计算机是第四代计算机的典型代表)

二、计算机的分类

1、处理数据方式的不同

2性能分类: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工作站和服务器

3、按适用范围 :通用。     专用

三、计算机的特点:自动控制能力。高速运算能力  计算精度高(计算机的处理磁场)  可靠性  超强的记忆能力。逻辑判断能力  通用性强

四、计算机的应用领域:科学计算。信息处理  自动控制  计算机辅助系统  人工智能  计算机网络  多媒体技术

五、信息的基本概念

1、数据:是指能够存储在计算机中并为计算机处理的符号的总称

2、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变化特征的反映

特征:可扩充性。可传递性  可共享性  可处理性  时效性等

两者区别:信息是经过处理的、有用的数据

              数据是客观事物属性的表示,是未经过处理的基本素材

3、信息处理

4、信息系统:完成对数据一系列处理的系统

5信息技术:涉及计算机技术  微电子技术  软件技术  传感技术 

  人类社会的3个基本要素  : 物质  能源  

 

[展开全文]

计算机系统组成:硬件系统、软件系统

硬件系统结构:冯诺依曼系统结构、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展开全文]

$

公式中只需要引用一个如  D$6 就可以解决

在键盘中直接F4 笔记本中 

[展开全文]

windows系统环境设置:启动‘控制面板’

设置系统日期、时间

添加、删除程序

设置显示属性

安装打印机

控制面板

启动控制面板

设置显示器属性

设置系统日期、时间

设置系统日期格式

设置系统时间格式

添加/删除程序

安装打印机驱动程序

[展开全文]

资源管理器功能

资源管理器是Windows环境下对文件进行管理、操作的程序。

可实现的功能包括:

文件夹、文件浏览、查找;

文件夹、文件的操作;

创建快捷方式

磁盘管理【格式化】

打开各种不同类型的文档

文件的分类、排序

库操作

启动资源管理器有几种方法:选择执行‘开始’-程序-windws资源管理器命令

单击任务栏图标;

右键单击‘开始按钮’,在其快捷菜单中选择‘打开windows资源管理。’

使用资源管理器

创建快捷方式

选择文件夹、文件

更改磁盘驱动器

文件夹、文件操作

从回收站中回复被删除的文件

创建快捷方式

创建快捷方式,可以实现常用操作的快捷实现。

用户可以有选择的实现两种快捷方式

选择文件夹、文件

双击指定文件图标,可以打开指定的文件夹。

单击文件列框中的文件图标,选择指定文件。

用shift键配合可以选择一批文件

用ctrl配合可以选择不连续排列的多个文件

查找指定文件

快速查找文件操作步骤

文件夹、文件夹操作

操作包括:新建、打开、关闭:保存;修改、复制、移动;更名、删除

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保存文件。修改文件。

复制文件或文件夹。移动文件或文件夹。更名。删除。回收站

不要轻易执行‘清空回收站’操作。显示、隐藏文件。磁盘格式化。库的操作。创建库。管理库。添加文件夹。删除文件夹。

[展开全文]

数据存储的最小单位:位(bit)

最基本单位:字节(Byte)

计算机处理数据的基本单位:字(word)

[展开全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西北大学出版社

主讲:刘志强老师

一、计算机基础知识

课程特点:

1、针对性强。

2、4门统考课程之一。

3、助学、助考、学习方法(会学习、讲实践、黑箱原理、培养兴趣、人人为我师)

4、课件、教材相结合。(理论知识占40%,技能占60%)

[展开全文]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1)诞生时间∶1946年
(2)诞生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3)特点∶
①采用冯诺依曼体系。
②电子管为主要元器件、体积庞大、运算速度低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