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计划
50466人加入学习
(1224人评价)
《计算机应用基础》
价格 免费
音频听课 手机端支持一键听课 (试一试)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展开全文]

第一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1.1 计算机基础知识

1.1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1.1.1 计算机发展史

计算机诞生: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ENIAC,冯诺依曼,电子管。

发展史: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

1.1.2  计算机的分类

1.电子模拟计算机、电子数字计算机、模拟数字计算机。

2.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工作站和服务器等。

3.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

1.1.3 计算机的特点

高速运算、自动控制、计算精度高、存储容量大、可靠性高、逻辑判断能力、通用性强。

1.1.4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科学计算、信息处理、自动控制、计算机辅助系统、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

1.1.5 信息的基本概念

1.数据;2.信息;3.信息处理;4.信息系统;5.信息技术。

物质、能源、信息是人类社会的三个基本要素。

[展开全文]

1.计算机由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组成

2.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1946年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3.计算机的特点:体积小,功耗较低,性能高,应用领域转化为信息处理

 

 

 

 

[展开全文]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2.电子元件,晶体管、集成电路

[展开全文]

世界是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采用冯诺依曼体系

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四代。

 

 

 

[展开全文]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采用冯诺依曼体系,以电子管为主要元器件。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第二代 :晶替管

第三代 :集成电路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

处理数据方式:模拟机

                        数字机

                        模数混合

性能分类:

 

 

[展开全文]

1章計算機應用基礎

第1節

1.1誕生 ENIAC 與1946年,地點: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

特點: 夢諾依曼體系

電子管為主要元器件、體積龐大、運算速度低

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

1946~1957年跨越時代

特征:主要元器件為電子管,內存為磁鼓,外存為紙帶、卡片和磁帶等

第二代 晶體管計算機 1958~1964

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 1965~1970年

第四代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1971至今

1.2計算機的分類

按處理數據方式的不同分類:

電子模擬計算機

電子數字計算機

模擬數字混合計算機

計算機性能分類

巨型機,大型機,小型機,微型機,工作站和服務器等

適用範圍分類

通用計算機(台式機,筆記本電腦)

專用計算機(數控車床等)

1.1.3計算機特點:

自動控制能力(存儲程序能力)

高速運算能力(0,1二進制)

計算精度高(與計算機的字長有關)

可靠性

超強的記憶能力

邏輯判斷能力

通用性強

1.1.4計算機的應用領域

科學計算(數值計算)

信息處理(數據處理,包含數值數據和非數值數據,文字、圖形等)

自動控制

計算機輔助系統

人工智能

計算機網絡

多媒體技術

1.1.5 信息的基本概念

1 數據

是能夠儲存在計算機中並為計算機處理的符號的總稱

2, 信息

信息是對客觀世界中各種事物的班花的特征的反應

特征: 可擴充性、可傳遞性、可共享性、可處理性、時效性等

兩者的區別

信息是經過處理的,有用的數

數據是客觀事物屬性的表示,是未經處理的基本素材

信息處理

是使用計算機對數據進行處理的過程,包括數據的採集、輸入、輸出、存儲、編輯、統計、輸出等

信息系統

完成對數據一系列處理的系統(人事管理系統、賓館信息管理系統等)

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unology. IT)

物質,能源。信息成為人類社會的3個基本要素。

 

[展开全文]

1946 第一台计算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ENIAC,冯•诺依曼体系 电子管为主要元件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1970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1971-现在

 

信息是处理后的数据

 

[展开全文]

世界第一台计算机于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采用冯诺依曼体系

1、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2、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3、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4、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微型计算机诞生)

计算机分类

1、按处理数据方式不同分类:电子模拟计算机、电子数字计算机、模拟数字混合计算机

2、按性能分类: 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工作站和服务器等

3、按适用范围分类: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

计算机特点

1、自动控制能力(存储能力)

2、高速运算能力

3、计算精度高

4、可靠性

5、超强的记忆能力

6、逻辑判断能力

7、通用性强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1、科学计算

2、信息处理(数据处理)

3、自动控制

4、计算机辅助系统

5、人工智能

6、计算机网络

7、多媒体技术

数据   是指能够储存在计算机并为计算机处理的符号的总称,信息的载体

信息   特征:可扩充性、可传递性、可共享行、可处理性、时效性等

两者之间的区别

信息是经过处理的、有用的数据

数据是客观事物属性的表示,是未经处理基本素材

信息的处理   包括数据的采集、输入、输出、存储、编辑、统计等

物质、能源、信息成为人类社会的三个基本要素

 

 

[展开全文]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的大涨伴随着制造处理芯片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摩尔定律

发展趋势

[展开全文]

计算机7个特点:

1.自动控制

2.高速运算

3.计算精度

4.可靠性

5.超强记忆力

6.逻辑判断力

7.通用性强

精度取决于计算机的处理字长

硬件无故障应用时间越来越长

超强的记忆能力来源于超强的存储能力(光盘、硬盘等)

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关系运算等,这些是以程序表现出来的,和程序的描述有关

通用机是一种结构复杂的计算机

[展开全文]

诞生时间在1946年, 诞生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特点:采用冯 诺依曼体系。

电子管为主要元器件、体积宠大,运算速度低。

[展开全文]

11、计算机的诞生时间: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特点:采用冯诺依曼体系,电子管为主要元器件,体积庞大,运算速递低;

2、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

第三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1970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至今

计算机的分类:

1、按处理数据方式的不同分类

2、按计算机性能分类

3、按适用范围分类

计算机的特点:

自动控制能力、高速运算能力、计算精度高、可靠性、超强的记忆能力、逻辑判断能力、通用性强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科学计算、信息处理、自动控制、计算机辅助系统、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

数据与信息的区别:信息是经过处理的、有用的数据,数据是客观事物属性的表示,是未经处理的基本素材;

信息处理:使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的过程,包裹数据的采集、输入、输出、存储、编辑、统计、输出等;

信息系统:完成对数据一系列处理的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宾馆信息管理系统等;

信息技术:设计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传感技术等;

物质、能源、信息成为人类社会的3个基本要素

[展开全文]

1、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1.1、计算机发展史

1.1.1、计算机的诞生:

        时间:1946年 诞生地:点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特点:(1)采用冯-诺依曼体系(2)电子管为主要元器件,体积庞大,运算速度低。

1.1.2、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1.1.3、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微型计算机简称微机也称个人计算机或PC机,核心是微处理器,采用冯-诺依曼体系。

1.1.4、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1)、计算机的发展伴随制造处理芯片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2)、摩尔定律

(3)、发展趋势: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向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1.2、计算机的分类方法

1.2.1、按处理数据方式的不同分类

(1)、电子模拟计算机

(2)、电子数字计算机

(3)、模拟数字混合计算机

1.2.2、按计算机性能分类

           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工作站和服务器等。

1.2.3、按适用范围分类

(1)、通用计算机:适用于科学计算、工程设计和数据处理等。

(2)、专用计算机:针对于处理某种特殊应用需求而设计的计算机。

1.3、计算机的特点

(1)、自动控制能力:计算机在程序的控制下自动进行工作。

(2)、高速运算能力:运算速度高,海量数据的处理期短,解决问题速度快。

(3)、计算精准高:电子数字计算机以01中的二进制的代码进行信息的存储计算处理等。运算精度的高低取决于计算机的处理字长。

(4)、可靠性: 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我们采用的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它具有多可靠性。可靠性主要是指以硬件引起的。

(5)、超强的记忆能力:存储程序、运行程序、记存中间运算结果。超强的记忆能力来源于计算机的存储容量。

(6)、逻辑判断能力:计算机能够进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关系运算。使得能满足各个邻域的需求。与程序的描述能力有关。

(7)、通用性强: 相同的体积架构下类型的计算机能运行不同的程序,完成不同的处理任务。实用性,领域性的通用能力。

1.2.4、计算机的应用邻域

(1)、科学计算:计算机可以解决任何问题,在任何问题求解中数学模型化。科学计算、数据处理、数值计算,对计算机的速度,精度,存储容量,计算可靠性的要求是非常的高。

(2)、信息处理:也称为数据处理。包括数值数据和非数值数据。指文字、图形、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形式。主要是指对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分类、排序、检索、发布等一系列工作。信息处理的领域包含企业管理、图书简约系统等等。

(3)、自动控制:工业生产过程中,自动的控制对象进行控制和调度,

(4)、计算机辅助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辅助测试、辅助工程、以及辅助教学等系统的统称。借助配对的专用的软件计算机来完成工作任务的。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5)、人工智能: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活动。模拟人脑的推理、决策的思维过程。

(6)、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的共享、传递、交换以及传播等。

(7)、多媒体技术:将多种媒体的信息进行加工集成,使其具有交互能力的一种技术。

1.2.5、信息的基本概念

(1)、数据

人们要处理的客观事物的表示:客观事物属性的表示,信息的载体。

数据是指能够储存在计算机中并为计算机处理的符号的总称。

(2)、信息

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变化的特征的反映。

特征:可扩充性、可传递性、可共享性、可处理性、时效性等。

(3)、数据和信息两者的区别

信息是经过处理的有用的数据

数据是客观事物属性的表示、是未经处理的基础素材

(4)、信息处理

使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的过程,包括数据的采集,输入,输出,存储,编辑,统计,输出等。

(5)、信息系统

完成对数据一系列处理的系统。

人事管理系统、宾馆信息管理系统等。

(6)、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涉及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传感技术等;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标志,渗透到各种传统技术中,并形成了多种边缘学科。

物质、能源、信息称为人类社会的3个基本要素。

 

 

 

[展开全文]

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1、诞生、四代机、微型机、新一代计算机、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   冯 诺依曼体系,以电子管为主要元器件、体积大、运算慢;

1958-1964年第二代晶体管、鼠标开始使用

1965-1970年第三代,小中规模集成电路;内存为半导体;体积小、功耗较低性能高;

1971-现代第四代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内存为半导体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诞生;进入了网络化

发展趋势:1、伴随着处理芯片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2、摩尔定律、3、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和个性化;

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

分类:处理数据不同分为:模拟机和数字机及模拟数字混合机;

按性能分: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工作站和服务器;

适用范围;通用机和专用机;

特点:自动控制能力、高速运算能力、计算精度高、可靠性高、超强的记忆能力、逻辑判断能力、通用性强。

应用领域:科学计算、信息处理、自动控制、计算机辅助系统、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

信息的基本概念:

  数据:处理客观事物的表示;客观事物属性的表示,信息的载体;

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的特征的反映。

特征:可扩充性、可传递性、可共享性、可处理性、时效性;

信息是经过处理的、有用的数据;数据是客观事物属性的表示,是未经处理的基本素材;

信息处理:使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的过程、包括数据的采集、输入、输出、存储、编辑、统计、输出等、。

物质、能源、信息成为人类社会的三个基本要素;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