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计划
50466人加入学习
(1224人评价)
《计算机应用基础》
价格 免费
音频听课 手机端支持一键听课 (试一试)

诞生时间1946

发展主要是“主元器件不同”

计算机精度与字长有关

逻辑判断处理跟程序描述能力you g

 

[展开全文]

第一台ENIAC诞生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采用冯·诺依曼体系。电子管为主要元器件体积庞大速度慢

[展开全文]

计算机的分类 案处理数据方式分类、使用范围分类规模和处理能力分类

计算机的特点;自动控制、高速运算、记忆、精度、逻辑判断、通用性

  计算机用途 科学计算(数值计算)、数据处理(信息处理)、自动控制、计算机辅助系统、人工智能、网络、多媒体、

信息概念、数据、信息、信息处理 信息系统

计算机诞生时间 1946年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才用冯诺依曼体系 电子管主要元件

[展开全文]

1.按处理数据方式的不同分类:电子模拟计算机、电子数字计算机、模拟数字混合计算机

2.按计算机性能分类: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工作站和服务器等。

3.按适用范围分类: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

4.计算机的特点:自动控制能力、告诉运算能力、计算精度高、可靠性、超强记忆能力、逻辑判断能力、通用性能强

5.物质、能源、信息成为人类

 

 

[展开全文]

自动控制能力

高速运转能力

[展开全文]

 计算机的发展史:1946年诞生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距2020年有84年的历史。它采用了冯.诺依曼体系,使用电子管为主要元器件、体积庞大、运算速度低。

根据器件分为四类:

  1、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年’

  2、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年,开始使用鼠标。

  3、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1970年,应用领域

  4、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年至今,微型计算机发展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摩尔定律,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向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计算机分类:1、按处理数据方式的不同分为:电子模拟计算机,电子数字计算机,模拟数字混合计算机

2、按性能分: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工作站和服务器等。

3、按适用范围分类: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

计算机特点:1、自动控制能力 2、高速运算能力 3、计算精度高  4、可靠性  5、超强的记忆能力  6、逻辑判断能力  7、通用性强

计算机应用领域:1、科学计算  2、信息处理 3、自动控制  4、计算机辅助系统 5、人工智能  6 、计算机网络 7 、多媒体技术

信息的基本概念、1、数据,能够存储在计算机中并为计算机处理的符号的总称。

2信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是我变化的特征的反映。具有可扩充性、可传递性、氪共享性、可处理性、时效性等。

区别:信息是经过处理的、有用的数据。数据时未经处理的基本素材。

3、信息处理

4、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

5‘信息技术,涉及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传感技术等。物质、能源、信息成为人类社会的3个基本要素

 

 

[展开全文]

一不同的分类 模拟 数字 数字混合

[展开全文]
  1. 计算机的诞生: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 ①诞生时间:1946年 
  • ②诞生地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 ③特点:采用冯·诺依曼体系电子管为主要元器件、体积庞大、运算速度低 

      2.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 跨越时代:1946-1957
  • 器件特征:主元器件为电子管;内存为磁鼓;外存为纸带、卡片和磁带等
  • 特点:体积大耗电多性能低、成本高
  • 主要标志:
  • ①确立模拟量可变化为数字量进行计算,开创了数字化技术的新时代。
  • ②形成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即冯·诺依曼体系。
  • ③确定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
  • ④首次使用阴极射线管CRT作为计算机的字符显示器。
[展开全文]

计算机的诞生

(1)诞生时间:1946年

(2)诞生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3)特点:1.采用冯诺依曼体系

                   2,电子管为主要元器件,体积庞大,运算速度低。

计算机的分类:1.电子模拟计算机

                         2.电子数字计算机

                         3.模拟数字混合计算机

计算机的特点:1,自动控制2,高速运算 能力3,计算精度高4,可靠性5,超强的记忆能力6,逻辑判断能力7,通用性能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1.科学计算 2.信息处理(数据处理)3.自动控制 4.计算机辅助系统(CAD,CAI,CAT,CAM)5.人工智能 6,计算机网络 7.多媒体技术

数据与信息的区别信息经过处理的,有用的数据数据未经过处理基本素材

 

 

[展开全文]

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诞生,计算机、微型计算机发展,新一代计算机的发展。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  淤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特点:冯。诺依曼体系

 

[展开全文]

1.计算机的发展史

计算机的诞生,1949年诞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特点,采用冯.诺依曼体系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年代1946-1957年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年代1958-1964年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年代1965-1970年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年代1971至今

1.1.2计算机的分类

按处理数据方式的不同分类

电子模拟计算机

电子数字计算机

模拟数字混合计算机

按计算机性能分类

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工作站和服务器等。

按适用范围分类

通用计算机

专用计算机

1.1.3计算机的特点

自动控制能力

高速运算能力

计算精度高

可靠性

超强的记忆能力

逻辑判断能力

通用性强

1.1.4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科学计算

信息处理(数值数据,非数值数据如图像,声音)

自动控制(工业生产中,数控车床,)

计算机辅助系统()

人工智能(模拟人的思维活动)

计算机网络(目的实现信息的传输,共享等)

多媒体技术(多种媒体的信息,加工,合成,传输)

1.1.5信息的基本慨念

1.数据

   数据是指能够存储在计算机中并为计算机处理的符号的总称。

2.信息

   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的特征的反映。

数据与信息的区别:信息是经过处理的,有用的数据。

数据是客观事物属性的表示,是未经处理的基本素材。

3.信息处理

使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的过程,包括数据的采集、输入、输出、存储、编辑、统计、输出等。

4.信息系统

完成对数据一系列处理的系统

5.信息技术(IT)

物质,能源,信息成为人类社会的3个基本要素

 

 

 

[展开全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

统考知识点统计表

1、计算机发展史

计算机的诞生、四代计算机、微型计算机发展、新一代计算机的发展

2、计算机的分类方法

处理数据方式分类、使用范围分类、规模和处理能力分类

3、计算机的特点

自动控制、高速运算、记忆、精度、逻辑判断、通用性

4、计算机的主要用途

科学计算(数值计算)、数据处理(信息处理)、自动控制、计算机辅助系统、人工智能、网络、多媒体

5、信息概念

数据、信息、信息处理、信息系统

一、计算机的诞生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特点:采用冯*诺依曼体系

    电子管为主要元器件、体积庞大、运算速度低

二、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1)跨越年代:1946-1957年

(2)器件特征:主元器件为电子管;内存为磁鼓;外存为纸带、卡片和磁带等

(3)特点:体积大、耗电多、性能低、成本高

(4)主要特征:

   ·1、确立模拟量可变化为数字量进行计算,开创了数字化技术的新时代。

   ·2、形成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基本结构,计冯·诺依曼体系。

   ·3、确定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

   ·4、首次使用阴极射线管CRT作为计算机的字符显示器。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1)跨越时代:1958-1964年

(2)器件特征:主元器件为晶体管;内存为磁芯;外存为磁盘和磁带等

(3)特点:体积大、功耗较低、性能低、应用领域拓宽

(4)主要标志:

  ·1、开创了计算机处理文字和图形的新阶段。

  ·2、系统软件出现了监控程序,提出了操作系统的理念。

  ·3、高级语言开始出现并使用,FORTAN、COBOL等。

  ·4、出现了通用机和专用机之分,鼠标开始使用。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1)跨越时代:1965-1970年

(2)器件特征:主元器件为小、中规模集成电路;内存为半导体存储芯片

(3)特点:体积小、功耗较低、性能高、应用领域转化为信息处理

(4)主要标志:

  ·1、运算速度已达到每秒100万次以上。

  ·2、操作系统更加完善,出现分时操作系统。

  ·3、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出现,可开发复杂软件。

  ·4、序列机的推出,解决了“硬件不断升级、软件相对稳定”矛盾。

  ·5、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和小型机的分类明显。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1)跨越时代:1971年至今

(2)器件特征:主元器件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内存为半导体集成电路;外存为磁盘、光盘。

(3)主要标志:

  ·1、操作系统不断完善,软件开发成为新型行业。

  ·2、计算机应用和更新迅猛发展,产品覆盖各种机型。

  ·3、计算机的发展进入了网络化时代。

  ·4、微型计算机诞生。 

3、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微型计算机是第四代计算机的典型代表。微型计算机简称微机,也称个人计算机或PC机。

其核心是微处理器,采用冯·诺依曼体系。

标志:人类社会进入了大众化普及应用计算机的新时代。

代表性设备:Intel  4004、8008芯片。

发展趋势:体积更小巧、性价比更高、操作更简洁的微型化。

4、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1)、计算机的发展伴随着制造处理芯片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2)、摩尔定律。

(3)、发展趋势: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向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计算机的分类

1、按处理数据方式的不同分类

(1)、电子模拟计算机(有一定的优缺点)

(2)、电子数字计算机

(3)、模拟数字混合计算机

2、按计算机的性能分类

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工作站和服务器等。

3、按适用范围分类

(1)、通用计算机

(2)、专用计算机

计算机的特点

(1)自动控制能力

(2)高速运算能力

(3)计算精度高

(4)可靠性

(5)超强的记忆能力

(6)逻辑判断能力

(7)通用性强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1)科学处理

(2)信息处理

(3)自动控制

(4)计算机辅助系统

(5)人工智能

(6)计算机网络

(7)多媒体技术

信息的基本概念

1、数据

人们要处理的客观事物的表示;客观事物属性的表示,信息的载体

数据是指能够存储在计算机中并为计算机处理的符号的总称。

2、信息

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的特征的反应

特征:可扩充性、可传递性、可共享性、可处理性、时效性等。

两者的区别:信息是经过处理的、有用的数据。

数据是客观事物属性的表示,是未经处理的基本素材。

3、信息处理

使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的过程,包括数据的采集、输入、输出、存储、编辑、统计、输出等。

4、信息系统

完成对数据一系列处理的系统

人事管理系统、宾馆信息管理系统等

5、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iogy, IT)

涉及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传感技术等;

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标志,渗透到各种传统技术中,并形成了多种边缘学科。

物质、能源、信息成为人类社会的3个基本要素。

 

  信息的基本概念

  2020年9月16日笔记、

 

[展开全文]

世界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1946年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1.采用冯诺依曼体系

 

[展开全文]

一.计算机发展史:

1.1诞生于那一年:1946年

     诞生于什么地方:宾夕法尼亚大学

     其有什么特点:①采用冯·诺伊曼体系

                             ②电子管为住院元器件、体积庞大、运算速度低。

2.1 计算机发展阶段

1.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跨越时代:1946-1957年

器件特征:主要元器件为电子管,内存时磁鼓,外存为纸带、卡片和磁带等。

特点:体积大、耗电多、性能低、成本高

主要标志:确立了模拟量可变化为数字量进行计算,开创了书记化技术的新时代

形成了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即冯.诺伊曼体系

确定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

首次使用阴极线管CRT作为极端就的字符显示器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跨越时代:1958-1964年

元器件特征:主要元器件为晶体管,内存为磁芯,外存为磁带和磁盘等

特点:体积大、功耗低、应用领域拓宽

主要标志:开创了计算机处理文字和图形的新阶段

系统软件出现了监控程序提出了操作系统的概念

高级语言开始出现并使用,FORTRAN、COBOL等

出现了通用机和专用机之分,鼠标开始使用。

3集成电路计算机

跨越时代:1965-1970年

元器件特征:主元器件为小、中规模继承电路;内存为半导体存储芯片

特点:体积小、功耗较低、性能高、应用领域转化为信息处理

主要标志:运算速度已达到每秒100万次以上

操作系统更加完善,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

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出现,科开发复杂软件

序列及的推出解决了“硬件不断升级、软件相对稳定”矛盾

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和小型机的分类明显化

第四代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跨越时代:1971年至今

元器件特征:主要元器件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内存为半导体集成电路;外存为磁盘、光盘

主要标志:操作系统不断完善,软件开发成为新兴行业。

计算机应用和更新迅猛发展,产品覆盖各种机型

计算机的发展进入了网络化时代

微型计算机诞生

 

                            2.四代计算机

                            3.微型计算机发展

 

                            4.新一代计算机的发展

二.计算机的分类方法:2.1处理数据方式分类

按处理数据的方式不同分类

电子模拟计算机

电子数字计算机

模拟数字混合计算机

按计算机性能分类

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工作站和服务器等

按适用范围分类

通运计算机

专用计算机

                                   2.2使用范围分类

                                   2.3规模和处理能力分类

三.计算机特点:3.1自动控制

 在程序的控制下自动运行,完成预定的任务

                        3.2高速运算 

                        3.3记忆

                        3.4精度   

                        3.5逻辑判断

                        3.6通用性

四.计算机的主要用途:4.1科学计算(数值计算)计算机的最早应用领域

                                   4.2数据处理(信息处理)

                                   4.3自动控制

                                   4.4计算机辅助系统

                                   4.5人工智能

                                   4.6网络

                                   4.7多媒体

五.信息概念:5.1数据

人们要处理的客观事物的表示,客观事物属性的表示,信息的载体

数据是指能够储存在计算机 中并未计算机处理的符号的总称。

                     5.2信息

信息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变化的特征的反映

特征:可扩充性、可传递形、可共享性、可处理性、时效性等。

两者的区别:

信息是经过处理的、有用的数据

数据是客观事物的属性的表示,是未经处理的素材

                     5.5信息处理

使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的过程,包括数据的采集、输入、输出、储存、编辑、统计、输出等

                     5.4信息系统

完成对数据一系列处理的系统

人事管理系统、宾馆信息管理系统等。

5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

涉及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传感技术等。

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标志,渗透到各种传统技术中,并形成了多种边缘科学。

物质、能源、信息成为人类社会的3个基本要素。

 

[展开全文]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大学诞生。采用冯·诺依曼体系、电子管为主要元器件、体积庞大、运算速度低

 

计算机的特点

自动控制能力、告诉运算能力、计算精度高、可靠性、超强记忆能力、逻辑判断能力、通用性强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科学计算、信息处理、计算机辅助系统、自动控制、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

 

[展开全文]

1.1.1 计算机发展史

世界第一台计算机:ENIAC

时间地点:1946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特点:1)冯.诺依曼体系

          2)电子管为主要元器件、体积大运算速度低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1946-1957

器件特征:主元器件为电子管;内存磁鼓;外存纸带、卡片和磁带

特点:体积大、耗电多、性能低、成本高

标志:

1:模拟量变为数字量计算,数字化时代         

2:电子数字基本结构(冯.诺依曼体系)

3:确定程序设计方法,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

4:首用阴极射线管CRT为字符显示器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1958-1964

器件特征:主元器件为晶体管;内存磁芯;外村磁盘和磁带

特点:体积大、功耗低、性能低,应用领域拓宽

标志:

1)文字处理和图形新阶段

2)监控程序,提出操作系统概念

3)高级语言,FORTRAN、COBOL

4)通用机和专用机之分,鼠标开始使用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1965-1970

器件特征:主元器件小,中规模;内存半导体存储芯片

特点:体积小,功耗低,性能高,应用领域转化为信息处理

主要标志:

1)速度每秒100万次以上

2)操作系统更加完善,出现分时操作系统

3)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出现,可开发复杂软件

4)序列机推出,解决“硬件不断升级、软件相对稳定”的矛盾

5)巨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分类明显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1971-

器件特征:主元器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内存半导体集成电路:外存磁盘、光盘

标志:

1)操作系统完善,软件开发新型行业

2)应用更新迅猛,各种机型

3)网络化时代

4)微型机诞生(个人计算机,PC机

 

1.1.2 计算机分类

1:处理数据方式不同(电子模拟,电子数字,模拟数字混合)

2:性能分(巨型、大型、小型、微型、工作站和服务器)

3:适用范围(通用、专用)

 

1.1.3 特点

自动控制能力、高速运算能力、计算精度高,可靠性、超强记忆力、逻辑判断力和通用性强

1.1.4 应用领域

科学计算、信息处理、自动控制、辅助系统、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

 

1.1.5信息基本概念

1: 数据

2: 信息

两者区别:信息是经过处理的、有用的数据

数据是客观事物属性的表示,是未经处理基本素材

3:信息处理

4:信息系统

5:信息技术(IT)

物质、能源、信息成为人类社会3个基本要素

 

 

[展开全文]

计算机:

1.计算机系统组成:硬件系统,软件系统

2.硬件系统:系统机构,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3.软件系统:指令,程序,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定义,软件分类。

4.信息存储的概念:位,字节,字,存储容量

硬件-主体-cpu-运算器,控制器

硬件-主机-内存-随时存储器,只读存储器,高速缓冲存储器

硬件-外部设备-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

硬件-外部设备-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

硬件-外部设备-外存-软盘,硬盘,光盘,闪存

硬件-外部设备-网络设备-网卡,调制解调器等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