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计划
50466人加入学习
(1224人评价)
《计算机应用基础》
价格 免费
音频听课 手机端支持一键听课 (试一试)

1.计算机的诞生ENIAC于1946年美国宾西尼亚大学诞生采用冯.诺依曼体系。电子管为主要元 器件,体积庞大,运算速度低。

2.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鼠标开始使用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1970运算速度达每秒100万次以上,内存为半导体储存芯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内存为半导体集成电路外村为磁盘、光盘,微型计算机诞生

3.微型计算机的发展:核心为微处理器,采用冯.诺依曼体系。摩尔定律,向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4.计算机的分类:电子模拟计算机、电子数学计算机、模拟数字混合计算机。

根据计算机性能分类为巨型机(军事应用)、大型机(经济,科学计算,银行工作)、小型机(各企业)、微型机(私人使用,PDA等)、工作站(图像处理)和服务器(各种各类的服务,文件服务器等)

根据适用范围分类:通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等)、专用计算机(处理特殊应用需求,大型医疗诊断仪器,比较简单)

5.计算机特点:自动控制能力、高速运算能力、计算精度高、可靠性、超强的记忆能力、逻辑判断能力、通用性强。

6.信息的基本概念:

数据:人们处理客观事物的表示是信息的载体。

信息:客观世界中各种书屋变化特征的一种反应。可扩充、可传递、可共享、可处理、有时效性。

信息是经过处理的有用的数据。数据是未经处理的基本素材

人类社会的三个基本要素为:物质、能源、信息。

[展开全文]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1、计算机的诞生

(1)诞生时间:1946年

(2)诞生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3)特点:

  1. 采用冯.诺依曼体系
  2.  电子管为主要元器件,体积旁大

2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1、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跨越时代:1946-1957

2、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跨越时代:1958-1964

3、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跨越时代:1965-1970

4、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跨越时代:1970年至今(微型计算机是第四代计算机的典型代表)

二、计算机的分类

1、处理数据方式的不同

2性能分类: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工作站和服务器

3、按适用范围 :通用。     专用

三、计算机的特点:自动控制能力。高速运算能力  计算精度高(计算机的处理磁场)  可靠性  超强的记忆能力。逻辑判断能力  通用性强

四、计算机的应用领域:科学计算。信息处理  自动控制  计算机辅助系统  人工智能  计算机网络  多媒体技术

五、信息的基本概念

1、数据:是指能够存储在计算机中并为计算机处理的符号的总称

2、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变化特征的反映

特征:可扩充性。可传递性  可共享性  可处理性  时效性等

两者区别:信息是经过处理的、有用的数据

              数据是客观事物属性的表示,是未经过处理的基本素材

3、信息处理

4、信息系统:完成对数据一系列处理的系统

5信息技术:涉及计算机技术  微电子技术  软件技术  传感技术 

  人类社会的3个基本要素  : 物质  能源  

 

[展开全文]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1)诞生时间∶1946年
(2)诞生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3)特点∶
①采用冯诺依曼体系。
②电子管为主要元器件、体积庞大、运算速度低

[展开全文]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是第四代的典型代表,简称微机,也称个人计算机或PC机,核心:采用冯诺依曼体系,标志:人类进入了大众化普及应用计算机的新时代,代表性设备:Intel,4004,8008,发展趋势:体积更小巧,性价比更高的微型化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伴随着制造处理芯片技术的进步,摩尔定律、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向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和个性化:满足体系结构不同,针对客户的不同的要求的

巨型化:运算速度更快,是综国力和国防实力的体现

计算机的分类

1,按处理数据方式的不同分:电子模拟、电子子、模拟数字混合

2,按性能分类:巨型机(股票市场)、大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工作站和服务器

3,按适用范围:通用(笔记本,台式)、专用(针对于处理某种特殊应用)例如大型医疗器械,生产车间控制机,数控车床

计算机的特点:自动控制能力(专用计算机),高速运算能力、计算精度高(电子数字计算机,取决于计算机的自长)、可靠性(大规模,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超强的记忆能力(运行程序,计算结果,数据长期保存,光盘,硬盘),逻辑判断能力(算数运算,逻辑运算,程序设计语言)。通用性强(通用机结构复杂,适用性,通用能力,将复杂的信息任务分析成基础的信息计算),

应用领域:科学计算(数字应用)、信息处理(数字处理,非数据数字(声音,图像)信息的存储,应用,图书管理,数据库)

自动控制(工业生产中)、计算机辅助系统辅助工程,辅助教学,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提升了产品的社会竞争能力、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多媒体

数据指的是能够存储在计算机中并为计算机处理的符号的总称

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的特征的反应

特征:可扩充性,可传递性,可共享下,可处理性,时效性

区别:信息是经过处理的,有用的数据

数据是客观事物属性的表示,是未经处理的基本素材

信息处理:数据的采集。输入。输出。存储,编辑,统计

信息系统:完成对数据一系列的处理,人事管理系统、宾馆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传感技术。以微电子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用技术为标志,渗透各种传统技术中,并形成了多种边缘学科、物质,能源,信息

 

 

[展开全文]

1、世界第一台计算机于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特点:1、采用冯诺依曼体系  2.电子管为主要元器件。

2.计算机发展阶段

 1.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年)特点:体积大、耗电多。标志:开创了数字化技术的新时代

2.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年)特点:体积大、功耗较低、性能低。标志:开创了计算机处理文字和图形的新阶段。

3.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1970年)特点:体积小功耗低。标志:运算速度已达到每秒100万次以上。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年—至今)特点:内存为半导体集成电路,标志:计算机发展进入了网络时代。

计算机分类:按适用范围分:1、通用计算机  2.专用计算机。

计算机的特点:1.自动控制能力2.高速运算能力3.计算精度高4.可靠性5.超强的记忆能力6.逻辑判断能力7.通用性强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1.科学计算2.信息处理3.自动控制4.计算机辅助系统5.人工智能6.计算机网络7.多媒体技术

信息的特征:可扩充性、可传递性、可共享性、可处理性、时效性。

信息是经过处理的。数据是未经过处理的。

[展开全文]

第一代电子管1946年诞生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冯诺依曼体系?(一直沿用)

第一代1958-1946

第二代晶体管1958-1964

开始用鼠标

第三代集成电路1965-1970

运算速度达100万次/秒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1971-至今

微型计算机诞生,简称PC机

第五代计算机---智能化

计算机发展:

1.处理芯片的进步而进步

2.摩尔定律?

计算机分类

处理数据:1.电子模拟;2.电子数字;3.模拟数字混合

性能:巨型、大型、小型、微型、工作站、服务器

适用范围:通用、专用

 

 

 

[展开全文]

计算机特点:自动控制能力  高速运算能力  计算精度高    可靠性  超强记忆力  逻辑判断能力  通用性强

[展开全文]

1、第一台计算机诞生时间:1946年;地点: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特点:采用冯-诺依曼体系,电子管为主要元器件。

2、微型计算机是第四代计算机的代表。

[展开全文]

1、方法:预习带问题学习。

2、计算机发展史:了解

四代~跨越时代~1971年至今。

[展开全文]

1.计算机特点;自动控制.高速运算.计算精度高,可靠性.超强的记忆力.逻辑判断能力.通运性强

2.应用领域;科学计算.信息处理.自动控制.计算机辅助系统.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

3.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的特征的反应。

4.数据与信息区别;信息是经过处理的.有用的。数据是未经处理的基本素材。

 

[展开全文]

自动控制力

高速运算能力

计算精确度

可靠性

记忆能力强

逻辑判断力

[展开全文]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

第三代集成电计算机:1965-1970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年至今

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的特征的反映

特征:可扩充性,可传递性,可共享性,

          可处理性, 时效性

两者区别:信息是经过处理的,,有用的数据

               数据是未经过处理的基本素材,客观事                 物属性的表示。

[展开全文]

ENIAC 1946 美国宾尼法尼亚大学 采用冯诺依曼 电子管

[展开全文]
  1.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2. 跨时代:1946-1957
  3.  

 

[展开全文]

第一张

第一节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发展史

第一台:1946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1946-1957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1958-1964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1965-1970

小中规模集成电路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1971年至今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微型计算机的诞生(pc 或者个人计算机)

计算机发展趋势: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银河系中国生产

 

1.冯.诺伊曼计算机体系结构

2.电子管为主要元器件、体积大、运算速度底

计算机的分类

处理数据:

电子模拟计算机

电子数字计算机

模拟数字混合计算机

计算性能:巨型机(科学计算、军事应用、股票市场)、大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工作站和服务器。

 

 

计算机的特点

计算机的功能

第二节  计算机及系统的组成

第三节 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第四节 微型计算机的组成

[展开全文]

第一台计算机1946年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展开全文]
  • 4  智能化是 第五代计算机的奋斗目标

1.输入和输出的数据是连续的模拟量

2处理能力划分

微型机适用与家庭和小型办公 价格低

3适用范围  通用计算机  即笔记本或是台式机  专用比通用简单

  • 计算机特点1程序自动控制 存储程序输入才自动控制 3 计算机精度高与计算机处理机字长有关 5 超强的记忆能力来源与存储容量有关即光盘,硬盘等硬件设备 6 与程序描述有关7 与可编程性有关
  1. 领域 1计算浩大轨道,2非数值即文字图形3适用工业生产4辅助教学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