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计划
50464人加入学习
(1224人评价)
《计算机应用基础》
价格 免费
音频听课 手机端支持一键听课 (试一试)

1发展史

-计算机诞生: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四代计算机: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至今。

-微型计算机发展:冯。诺依曼体系,代表性设备:intellect004、8008芯片。

-新一代计算机的发展: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个性化。

2分类方法

-处理数据方式:1)电子模拟;2)电子数字;3)模拟数字混合。

-适用范围分类:通用、专用。

-规模和处理能力分类:巨型、大型、小型、微型、工作站、服务器。

3特点

1)自动控制;2)高速运算;3)计算精度高;4)可靠性;5)超强记忆;6)逻辑判断;7)通用性强。

4主要用途

1)科学计算;2)数据处理;3)自动控制;4)计算机辅助系统;5)人工智能;6)网络;7)多媒体。

5信息概念

-数据:在计算机中储存及处理的符号总称。

-信息:特征:可扩充性、可传递性、可共享性、可处理性、时效性。

数据是未经处理的基本素材。

信息是经过处理、有用的数据。

-信息处理:采集、输入、输出、存储、编辑、统计、输出。

-信息系统:完成对数据一系列处理的系统。

6信息技术

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传感技术。

物质、能源、信息成为人类社会的3个基本要素。

[展开全文]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于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展开全文]

一、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二、第一台计算机采用冯.诺依曼体系(电子管为主要元器件、体积庞大、运算速度低)

三、按发展阶段分:1.1946--1957,器件特征:主元器件为电子管、内存为磁鼓、外存为纸带、卡片和磁带;特点:体积大、好电多、性能低、成本高;标志:a。开创了数字化技术b。形成计算机基本结构c。确定程序设计基本方法,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d。首次使用阴极射线管CRT为字符显示器。2.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器件特征:主元器件为晶体管、内存为磁芯、外存为磁盘和磁带;特点:体积大、功耗较低、性能低;主要标志:a。处理文字和图形的新阶段b。出现监控程序,提出了操作系统概念c。高级语言出现使用d。鼠标出现,通用机和专用机分类。3.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1970,器件特征:主元器件为小、中规模集成电路,内存为半导体储存芯片,特点:体积小、功耗较低、性能高、应用领域转化为信息处理;主要标志:速度每秒100万次,出现分时操作系统,机构化程序设计出现,序列机出现,解决硬件不断升级、软件相对稳定矛盾,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分类明显。4.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至今,器件特征:主元器件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内存为集成电路,外存为磁盘、光盘。主要标志:软件开发成为新行业,应用和更新迅猛发展产品覆盖各种机型,进入网络化时代,微型机诞生。

发展趋势: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向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展开全文]

1.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

1946年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2.信息是经过出力的,有用的数据

数据是客观事物属性的表示,是未经处理的基本素材

 

[展开全文]

1、计算机的发展、分类方法、特点、主要用途

信息

2、第1代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8

第2待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鼠标开始运用

第3代集成电路计算机9165-1970:集成电路、体积小、耗电低

第4代大规模集成电路:1971至今半导体集成、微型计算机诞生

3微型计算机

4计算机的趋势:处理芯片技术的进不而不断发展

 

[展开全文]

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1946= 1957

第二代 晶体管计算机 1958-1964

第三代 集成电路计算机 1965-1970

第四代 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1971 至今

[展开全文]

诞生时间:1946

诞生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展开全文]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1946年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诞生,采用冯.诺依曼体系

计算机的特点:1.自动控制能力2.高速运算能力3.计算精度高4.可靠性5.超强的记忆能力6.逻辑判断能力7.通用性强.

计算机应用领域:1.科学计算2.信息处理3.自动控制4.计算机辅助系统.5.人工智能6.计算机网络.7.多媒体技术

[展开全文]

一、计算机发展史:

第一代
1、第一台计算机:ENIAC

2、1946年诞生,1946-1958年

3、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4、特点:冯诺依曼体系   电子管元件体积大运算低

第二代:

1、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年

2、体积大、功耗低、性能低、应用拓宽、鼠标开始使用,高级语言出现、通用机和专用机

第三代:

1、集成电代计算机:1965-1970年

2、中小集成电路,内存为半导体

3、体积小、功耗低、性能高、应用为信息处理,速度达100万次以上,分时操作系统,巨大中小型分类明显。

第四代:

1、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年至今

2、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操作系统完善,软件开发,计算进产品丰富、网络化、微型化

3、微型计算机或PC机,冯诺依曼体系,英特尔4004 8008芯片,体积小,发展史处理芯片进步不断发展,摩尔定律,以大规模集成电路,向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和个性化发展

二、计算机分类:

1、处理数据方式分类:电子模拟、电子数字、数字模拟混合计算机

2、性能划分: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工作站和服务器等

3、适用范围: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

三、计算机特点:

自控能力、高速运算能力、计算精度高、可靠性、超强记忆、逻辑判断、通用性强

四、应用领域:

科学计算、信息处理、自动控制、计算机辅助系统、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

[展开全文]

冯诺依曼,1946年诞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

电子管 

字符显示器

第二代是晶体管58~64,开创了计算机处理文字和图形的新阶段,高级语言出现,鼠标出现

1971年至今是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

冯诺依曼体系也是四代计算机的原理,微型计算机是四代机的代表

巨型化,微型化,智能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和个性化发展每秒百亿次计算

中国银河巨型计算机

[展开全文]

计算机发展史,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冯.诺依曼体系,1电子管,2晶体管,3集成电路,4大规模集成电路

[展开全文]

计算机的分类:

电子模拟计算机

电子数字计算机

模拟数字混合计算机

[展开全文]

现代计算机有超强能力 算数运算 逻辑运算  逻辑判断处理能力超强  通用性强  完成不同能力有关  可变能力有关  达到不同领域的要求  有一定的体现  设计计算机运用领域  科而设计学处理  计算跑到

[展开全文]

巨型(晶体管)、微型(芯片尺寸)、网络、智能、多媒体、个性

[展开全文]

计算机诞生时间:1946年  诞生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采用:冯·诺依曼体系

[展开全文]

1.1.1 计算机发展史

1。计算机的诞生

世界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1.)诞生时间:1956年

(2)诞生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3.)特点:采用 冯·诺依曼体系

            电子管 为主要元器件,体积庞大,运算速度低。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鼠标开始使用)(1958~1964)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1970)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至今)

 

 

 

 

[展开全文]

第一代计算机  用作科学学计算

1946年 诞生于宾夕法尼亚大学

特点 冯诺依曼体系 电子管为主要元器件 体积庞大 运算速度低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58-64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65-70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71-今天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