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计划
50377人加入学习
(1224人评价)
《计算机应用基础》
价格 免费
音频听课 手机端支持一键听课 (试一试)

数据是用二进制来表示的。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1946年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特点:采用冯·诺依漫体系。电子管为主要元器件、体积庞大、运算速度慢。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1965-1970

应用领域转化为信息处理

运算速度每秒100万次以上;

操作系统更加完差善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1971至今

微型计算机

发展趋势:摩尔定律

                  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向巨型化、微型化(性价比更高)、网络化(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普级发展)、智能化(能模拟人的能力,看,听、说  目前机器人)、多媒体化()和个性化(满足各个层面的需求,适应未来的需求)方向发展。

 

按处理数据不同分类:电子模拟、电子数字、模拟数字混合计算机。

按计算机性能分类: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价格相对便宜)、微型机(采用微处理器,半导体,体积小,价格便宜,便于推广)、工作站(快、强)和服务器(用户可共享,大容量设备,网络资源共享服务)等。

按适用范围分类:通用(科学计算、工程计算)、专用(针对某种特殊需求、速度快、效率高)

特点(7个):自动控制能力、高速运算能力、精度高、可靠性、超强的记忆能力(来源于计算机的存储能量、光盘、硬盘)、逻辑判断能力(可满足各个领域的需求,根据设置程序来判断)、通用性强(与计算机的可编程性有关)。

应用领域(7个): 科学计算(数据处理)、信息处理(声音、图像、办公自动化)、自动控制(工业领域、自动化生产、大型的医疗诊断设备)、计算机辅助系统(辅助工程、辅助教学等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可对设计图进行模拟提高效率)、人工智能(模拟人的思维活动,听说读写,机器人,模拟识别功能)、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环境共享、传播)、多媒体技术()。

信息的基本概念:

数据:能够存储在计算机中并为计算机处理的符号的总称。

信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 的变化特征的反映。特征(5个):可扩充性、可传递性、可共享性、可处理性、时效性等。

两者区别:信息是经过处理的、有用的数据。数据是客观事物属性的表示,是未经处理的基本素材。

信息处理:数据采集、输入、输出、存储、编辑、统计等。

信息系统:完成对数据一系列处理的系统(人事管理 系统 、宾馆信息管理系统等)

信息技术:IT

要求(3个):物质、能源、信息

[展开全文]

计算机发展史:

1、世界第一台计算机1946 宾夕发尼亚

  • 冯。诺伊曼体系
  • 电子管为主要原件体积庞大
  •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
  • 标志:模拟

2、第二赛晶体管计算机 1958-1964

  1. 处理文字和图像的新阶段
  2. 出现监控程序
  3. 高级语言使用 FORTRAN,COBOL
  4. 通用机和专用机之分,鼠标开始使

3.、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1965-1970

  1. 运算速度100次/秒
  2. 分时操作系统
  3. 硬件升级软件想读i稳定
  4. 巨型机、大型机和小型机

4、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1971--今

  • 半导体集成电路
  • 磁盘、光盘
  • 微型计算机诞生
  • 进入了网路破时代

 

5、微型计算机---第四代代表

  • 计算机的发展以制造芯片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 摩尔定律
  • 发展趋势巨型化、微型化、智能化、多媒体和个性化的发展。

第二节 计算机的分类

  • 电子模拟计算机
  • 电子数字计算机
  • 模拟数字混合计算机

1、处理数据分类,计算机性能、计算机适用分类三种分类法

2、计算机的特点:

  • 自动控制能力
  • 高速运算能力
  • 计算精度高
  • 可靠性
  • 超强记忆力
  • 逻辑判断能力
  • 通用性强

3、信息的基本概念

  • 特征;可扩充行,可传递性,可共享性,可处理行,时效性

4、数据与信息的区别:

  • 信息是经过处理的有用的数据
  • 数据是客观事物属性的表示,是未经处理的基本素材

5、信息处理的目的。是获得有用的数据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技术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

物质、能源、信息成为人类社会的3个ji

[展开全文]

第一台计算机诞生1946年 ENIAC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采用 冯.诺依曼体系  电子管是主要元件,内存磁鼓, 

使用字符显示器,不是图像显示器

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 晶体管,内存磁芯,提出了操作系统概念,高级语言开始使用,鼠标开始使用。

第三代1965-1970 集成电路  内存为存储芯片。可开发软件,出现分时操作每秒100万以上

第四代1971年至今  大规模集成电路,内存集成电路 ,进入网络时代,微型计算机诞生

微型计算机:采用冯。诺依曼体系,微型处理器。

按处理方式不同:模拟 、数字(现在通常意义的计算机)、模拟数字

按性能:巨型、大型、小型、微型、工作站、服务器

按使用范围:通用、专用

数据:能够存储在计算机中并为计算机处理的符号的总称。

信息和数据的区别:信息是经过处理的,有用的数据。    数据是未经处理的进本素材。物质、能源、信息成为人类社会的3个基本要素。

IT指的是信息技术:设计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传感技术。

[展开全文]

1计算机的基础   2 组成  3 数据表示   4 微型计算的组成

共计4项学习内容

计算发展史  共计4阶段

计算机的分类

计算机的特点

计算机用途

计算机的 信息概念

 

[展开全文]

1.1计算机发展史

1.1.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于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特点:a.冯诺依曼体系  b.采用电子管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1946-1957年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1958-1964年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1965-1970年

第四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1971年至今

1.2.微型计算机的发展(第四代计算机的典型代表)

核心:微处理器  

1.3.发展趋势

a  摩尔定律

b  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向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1.2计算机的分类

1.2.1  按处理数据方式的不同分类

a   电子模拟计算机

b   电子数字计算机

c   模拟数字混合计算机

1.2.2 按计算机性能分类

巨型机 大型机 小型机 微型机 工作站和服务器等

1.2.3  按适用范围分类

a    通用计算机

b    专用计算机

1.3计算机的特点

(1)自动控制能力

(2)高速运算能力

(3)计算精度高

(4)可靠性

(5)超强的记忆能力

(6)逻辑判断能力

(7)通用性强

1.4计算的应用领用

(1)科学计算

(2)信息处理

  (3)   自动控制

(4)计算机辅助系统

(5)人工智能

(6)计算机网络

(7)多媒体技术

1.5信息的基本概念

(1)数据:

指能够储存计算机中并为计算机处理的符号的总称。

要处理的客观事物的表示;客观事务属性的表示,信息的载体。

(2)信息

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的特征的反映。

特征:可扩充性、可传递性、可共享性、可处理性、时效性等

两者的区别:

信息是经过处理的、有用的数据

数据是客观事物属性的表示,是未经处理基本素材

 (3) 信息处理

使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的过程,包括数据的采集、输入、输出、存储、编辑、统计等

(4)信息系统

完成对数据一系列处理的系统

(5)信息技术

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标志

物质、能源信息成为人类社会的3个基本要素

[展开全文]

计算机特点:

1.自动控制

2.高速运算

3.计算精度高

4.可靠性

5.超强记忆能力

6. 逻辑判断能力

7.通用性强。

[展开全文]

第一台计算机 出生1946年 诞生 美国   机构 冯:诺依曼体系.

第二代 1958-1964年 器件 ;晶体管 第三代 1965-1970  特点 体积小功耗较低 性能高   第四代 1971-至今  内存半导体 外存为磁盘.光盘 

计算机得发展; 巨型化,_速度快 微型化,网络化 个性化 智能化

计算机的特点 :自动控制,高速运算.计算精度高.可靠性 .超强的记忆能力.逻辑判断能力.通用性强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科学计算.信息处理.自动控制.计算机辅助系统.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

  

[展开全文]

计算机数据:二进制

一、计算机发展史:

1、计算机诞生;2、四代计算机;3、微型计算机发展、4;新一代计算机的发展;

1、计算机的诞生:

时间:1946年,

地点: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特点:1、冯·诺依曼体系;2、电子管为主要元器件、体积庞大、运算速度低。

2、计算机发展阶段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 跨越时代:1946-1957(11年)
  • 器件特征:主要器件为电子管;内存为磁鼓; 外存为纸带、卡片和磁带等。
  • 特点:体积大、耗电多、性能低、成本高、
  • 主要标志: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 跨越时代:1958-1964(6年)
  • 器件特征:主要器件为晶体管:;内存为磁芯;外存为磁盘和磁带。
  • 特点:体积大、功耗较低、性能低、应用领域拓宽。
  • 主要标志: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 跨越时代:1965-1970(5年)
  • 器件特征:主元器件为小、中规模集成电路;内存为半导体存储芯片。
  • 特点:体积小、功耗较低、性能高、应用领域转化为信息处理
  • 主要标志: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 跨越时代:1971-至今
  • 器件特征:主元器件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的表现);内存为半导体集成电路;外存为磁盘、光盘。
  • 主要标志:

3、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简称:微机

核心:微处理器

采用冯·诺依曼体系

标志:人类社会进入了大众化普及应用计算机的新时代

代表设备Intel 4004 、8008芯片

发展趋势:体积更小、性价比更高的微型化。

4、计算机发展趋势

  • 计算机发展时伴随着制造芯片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 摩尔定律
  • 发展趋势: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向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展开全文]

第一代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美国制造。

计算机的发展伴随着制造处理芯片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计算机分为: 电子模拟计算机 

                     电子数字计算机

                     模拟数字混合计算机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1.数据

人们要处理的客观事物的表示:客观事物属性的标志,信息的载体。

数据是指能够储存在计算机中并为计算机处理的符号的总称。

2.信息

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的特征的反映。

特征:可扩充性、可传递性、可共享性、可处理性、时效性等。

两者的区别:

信息是经过处理的、有用的数据。

数据是客观事物属性的表示,是未经处理的基本素材。

信息处理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有用的信息

IT=信息技术

物质、能源、信息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三个基本要素。

[展开全文]

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诞生

[展开全文]

一、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特点是:采用冯诺依曼体系;电子管为主要元器件,体积庞大,运算速度低,代价高。

[展开全文]
  1. 计算机的精度高与计算机的处理字长有关 
  2.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为了计算炮弹轨道而设计的
  3. 计算机科学计算的体现方面(对数据处理、数值计算、对计算机的速度、精度、存储容量、计算可靠性的要求非常高)
  4. 信息处理的对象包括数值数据、非数值数据。
  5. 信息处理主要是指对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分类、排序、检索、发布等一系列工作,领域包括办公自动化、企业管理、图书检索系统等。
  6. 自动控制:工业生产中自动的对控制对象进行控制和调度,利用计算机来执行过程控制。
  7. 数据:对要处理的客观事物的表示;指能够存储在计算机中并为计算机处理的符号的总称。
  8. 信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的特征的反映。特征:可扩充性、可传递性、可共享性、可处理性、时效性等。
  9. 数据和信息的区别: 信息是经过处理的、有用的数据;数据是客观事物属性的表示,是未经处理基本素材
[展开全文]

统考知识点统计表

分类方法、分类

 

[展开全文]

第1章 许算机基础知识

1.1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1.1.1计算机发展史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1)诞生时间:1946年

(2)诞生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3)特点:

  • 采用冯.诺依曼体系。
  • 电子管为主要元器件、体积庞大、运算速度低

 

[展开全文]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1946-1957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1958-1964

[展开全文]

第一台计算机: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冯诺依曼体系   电子管为主要元器件、体积大速度低、耗电多、性能低、成本高

第二代 晶体管计算机

体积大、功耗较低、性能低、应用领域宽

第三代 集成电路计算机

体积小、功耗较低、性能高、应用领域转化为信息处理

第四代 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诞生

 

微型计算机发展

微处理器 

趋势: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向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个性化发展

 

计算机分类

处理数据方式:电子模拟  电子数字  模拟数字混合

性能: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工作站和服务器

适用范围:通用 专用

计算机特点

自动控制、高速运算、计算精度高、可靠性、超强记忆能力、逻辑判断能力、通用性强

计算机应用领域

科学计算、信息处理、自动控制、计算机辅助系统、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

信息特征:可扩充性、可传递性、可共享性、可处理性、时效性

信息是经过处理的、有用的数据

数据是客观事物属性的表示、是未经处理的基本素材

信息处理是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的过程,包括数据采集、输入、输出、存储、编辑、统计、输出等

物质、能源、信息成为人类社会的

 

 

 

 

 

[展开全文]

1、科学计算

2、信息处理

3、自动控制

4、计算机辅助系统

5、人工智能

6、计算机网络

7、多媒体技术

 

[展开全文]

1.1
计算机的诞生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ENIAC
特点:1.采用冯诺依曼体系  2.电子管为主要元器件,体积庞大、运算速度低

计算机发展史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1946-1957
特点:体积大、耗电多、性能低、成本高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
特点:体积大、功耗较低、性能低、应用领域拓宽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1970
特点:体积小、功耗较低、性能高、应用领域转化为信息处理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至今
微型计算机(第四代计算机的典型代表)诞生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核心:微处理器 采用冯诺依曼体系
标志:人类社会进入大中华普及应用计算机新时代
代表性设备:intel4004、8008芯片
发展趋势:体积更小巧、性价比更高的微型化

计算机的分类
一、按处理数据方式的不同分类
1.电子模拟计算机
2.电子数字计算机
3.模拟数字混合计算机
二、按计算机性能分类
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工作站和服务器等
三、按适用范围分类
1.通用计算机
2.专用计算机

计算机的特点
1.自动控制能力 2.高速运算能力 3.计算精度高 4.可靠性 5.超高的记忆能力 6.逻辑判断能力 7.通用性强
计算机应用领域
1.科学计算 2.信息处理 3.自动控制 4.计算机辅助系统 5.人工智能 6.计算机网络 7.多媒体技术

信息和数据的区别:
信息是经过处理的、有用的数据
数据是客观事物属性的表示,是未经处理的基本素材
物质、能源、信息成为人类社会的三要素。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