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建设创新性国家?
1、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
2、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3、科技史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怎样建设创新性国家?
1、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
2、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3、科技史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进行分配
2、以劳动之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3、管理和之事产权类的生产要素
城乡差距
城乡教育差距
城乡医疗差距
城乡消费差距
城乡就业差距
政府公共投入差距
地区差距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控制的行业:
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为;资源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行业
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经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外资经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市场经济形成过程
1978---1983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
1984----1987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1992把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第一、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第二、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第三、转变政府管理经济职能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计划经济: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和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利主要集中在中央,主要的经济活动按计划规定进行;
弊端:
1、政企不分、条块分割
2、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
3、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全球化的表现
1、生产 2、市场 3、资金
4、科技开发与应用 5、信息传播
生产国际化
对外开放的格局
经济 上、政治上、军事上、文化上
把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统一起来
切实维护国际经济安全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
高度注重人才流失问题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判断“三个有利于"
坚持全面改革,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
社会矛盾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种基本的矛盾是社会发展动力。
毛泽东:人民内部矛盾
邓小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次革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
第二次革命:经济落后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
1930年5月的《反对本本主义》,首次明确地反对教条主义,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提供了理论根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2.邓小平理论。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4.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战略思想。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1)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
2)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意义
1)有利的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
2)有利于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顺利进行
3)解决了关系我们党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课题
4)使我们党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5)为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提供了科学的精神法宝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
1、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1)经济的增长不等于发展
2)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
3)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