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信用政策的制定
1.信用政策及其构成要素
信用政策又称应收账款政策,是指企业基于自身情况和一定的经济环境,通过对与应收账款相关的效益与成本的权衡,为规划应收账款规模和监控应收账款收回而确定的一系列策略与措施。
信用政策包括三个要素:
A.信用标准:信用标准是指企业为客户提供商业信用时,对客户所提出的要求其在资信程度方面必须具备的最低标准。
B.信用条件:信用条件是指企业为客户提供商业信用时对客户提出的要求其支付所欠款项的条件。信用条件由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两个要素构成。
C.收账政策:收账政策是指客户违反企业所提出的信用条件,出现拖欠甚至拒付时,企业为催收逾期欠款所采取的程序,策略与方法,又称为催收政策
2.信用条件的优化与选择
(1)信用期限优化与选择的方法
合理的信用期限应当是"有利"大于"不利",最低限度应该是二者基本相当。
边际分析法的基本思路:
设定一种信用期限(比如是上年的信用期限,本行业的信用期限,或者假定信用期限为零)作为基准,然后适当延长或缩短信用期限以形成有关方案,分别计算各种方案的较之基准信用期限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在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的基本原则之下,边际净收益最大的方案所确定的信用期限便是最优的信用期限。
边际收益=增加的销售量*单位边际贡献
边际机会成本=新方案的机会成本-原方案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应收账款投资额*机会成本率
应收账款投资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变动成本率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平均每日销售额*信用期限
即:机会成本=平均日销售额*信用期限*变动成本率*机会成本率
边际收账费用=新方案的坏帐损失-原方案的坏帐损失
边际成本=边际机会成本+边际收账费用+边际坏帐损失
边际净收益=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2)现金折扣优化与选择的方法
现金折扣的作用是双向的。
首先,提供一定的现金折扣,可以促使客户尽快付款,从而使销货企业尽快收回现金以用到生产经营或投资活动中去。
其次,提供一定的现金折扣,需要销货企业付出一定的代价,即减让一定的货款。
现金折扣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折扣期限,即客户在多长时间内付款给予折扣;二是折扣率,即在该时间内给予客户多大的折扣。
要否提供现金折扣以及提供何种程度的现金折扣,应该由企业对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做综合考虑,在收益与损失合理权衡的基础上确定。
在对不同的现金折扣方案作出选择时,通常采用比较各方案成本与收益的方法,并选择能够给企业带来最大收益的方案。
【注意】此处的收益是指因提供现金折扣而减少的应收账款的持有成本,即减少的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坏帐成本;此处的成本是指因为提供现金折扣而减少的销售额,即现金折扣额。
减少的机会成本=原机会成本-现机会成本
(3)信用条件全面优化与选择的方法
我国学者提出了净收益决策法最有代表性。
净收益决策法的操作步骤:
A.预测各种信用条件下的销售额
B.预测销售成本与管理成本
C.预测与信用条件相关的收账费用,坏帐损失和现金折扣成本
D.预测平均收账期和应收账款数额;
E.计算持有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
F.计算净收益并做出选择。
美国财务学者萨托里斯和希尔提出的净现值法:
净现值法的基本原理:由于信用条件的变化而影响信用期限,进一步影响总销售额和生产量,从而改变这些领域的现金流量水平和时间。净现值法通过计算信用条件变化所产生的营业净现值,能够说明价格,成本,现金折扣,坏帐损失,现金流量的时间,存货与销售增长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把流动资产管理的各要素与企业目标联系起来。
3.信用政策制定的其他问题
(1)信用标准与企业的销售密切相连的,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销售收入的规模。
信用标准又是与企业的应收账款投资密切相连的,它自然也同时影响着企业的应收账款持有规模和与应收账款相关的各种成本的水平。
(2)收账政策问题
一种适宜的收账政策,应该是对这些此消彼长的相关成本费用进行权衡的结果。
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坏帐损失与收账费用虽然是反方向的,但并不一定存在线性关系。
在实际工作中,可采用总成本比较比较法对收账政策做出选择。即计算不同收款政策方案的总成本(总成本包括收账费用,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和坏帐损失),选其总成本最低的方案。
(3)综合信用政策问题
在制定综合信用政策时,除了要进行必要的定量分析之外,还应由管理人员在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的基础上依据经验做出判断。这些必须考虑的因素包括:
A.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能力
B.外部经济环境
C.企业过去的信用政策及其实施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