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面向对象为护理学本科大三学生。本课程从护理学角度研究和帮助出现异常精神活动与行为的人,使其恢复或提升精神健康水平的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
(1)在认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掌握精神科知识的基础上,全面认识人的健康与疾病。
(2)树立关爱护理对象、重视精神卫生服务的意识,养成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具备精神卫生服务的基本能力。
(3)在今后的临床护理、社区医疗保健工作中为推进精神卫生事业发展, 保障人类健康奠定必要的基础。
课程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1.了解精神疾病的常见病因,减少对精神疾病的歧视与偏见,培养学生身心统一的哲学思想及对医患关系的重视。
2.掌握精神障碍病史收集、疾病观察与记录方法,熟悉精神疾病的常见症状,培养学生对精神障碍患者病情的观察能力;
3.掌握精神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培养学生对常见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能力;
4.掌握精神科基础护理、躯体及药物治疗的护理,培养学生精神科护理操作能力;
5.掌握精神障碍患者的预防和康复护理技能,培养学生对精神科常见危机事件的防范与处理能力;
6.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公正、博爱的服务态度,关怀、尊重的人文理念。
参考资料:
1.网络学习资源
(1)人格与精神障碍——学做自己的心理医生_济南大学_中国大学 MOOC(慕课)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JNU-1206462817
(2)异常心理学(变态心理学) _首都师范大学_中国大学 MOOC(慕课)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CNU-1003026007
(3)电影《穿越疯人院》
2. 参考教材:
[1]李小妹. 精神-心理健康护理(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刘哲宁、杨芳宇. 精神科护理学(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本课程适用于护理学本科大三学生,先修课程包括护理心理学基础、护理学导论、护理人文素养、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护理学基础、护理评估等课程。


课程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工科专业对标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专业毕业要求的12条具体指标点,其他专业对标行业/评估标准中专业毕业要求的具体指标点)
1.了解精神疾病的常见病因,减少对精神疾病的歧视与偏见,培养学生身心统一的哲学思想及对医患关系的重视。
2.掌握精神障碍病史收集、疾病观察与记录方法,熟悉精神疾病的常见症状,培养学生对精神障碍患者病情的观察能力;
3.掌握精神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培养学生对常见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能力;
4.掌握精神科基础护理、躯体及药物治疗的护理,培养学生精神科护理操作能力;
5.掌握精神障碍患者的预防和康复护理技能,培养学生对精神科常见危机事件的防范与处理能力;
6.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公正、博爱的服务态度,关怀、尊重的人文理念。
教学内容简介
| 章节顺序 | 章节名称 | 知识点 | 参考学时 | 
| 1 | 绪论 | 总论 | 2 | 
| 2 | 精神障碍的症状学 | 感知觉、思维、注意、记忆、智能、障碍 | 2 | 
| 2 | 精神障碍的症状学 | 定向力、情感、意志、动作行为、意识、自知力障碍 | 2 | 
| 3、4 | 精神障碍检查和诊断、分类与诊断标准 | 精神障碍检查和诊断、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 2 | 
| 5 | 器质性障碍 |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 2 | 
| 5 | 器质性障碍 |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 2 | 
| 6 |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 2 | 
| 7 | 精神分裂症及其它精神病性障碍 | 精神分裂症 | 2 | 
| 8 | 心境障碍 | 心境障碍 | 2 | 
| 9 | 神经症性障碍 | 惊恐障碍、恐惧症、广泛性焦虑障碍、强迫障碍 | 2 | 
| 10 | 躯体形式障碍及分离(转换)性障碍 | 躯体形式障碍、分离(转换)性障碍 | 2 | 
| 11 |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 进食障碍、睡眠障碍、性功能障碍 | 2 | 
| 12 | 应激相关障碍 | 急性应激障碍、创伤性应激障碍 | 2 | 
| 17 | 躯体治疗 | 抗精神病药物 | 2 | 
| 18 | 心理治疗 | 概述、治疗系关系技术、促进变化的策略和技术 | 2 | 
| 19 | 精神障碍的预防与康复 | 精神疾病基本护理技能、伦理及法律问题、精神科常见的意外及防范 | 2 | 
